平桥区郝堂村

项目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、乡村规划、民俗文化、村民自治、建筑艺术、水利交通、健康与生计、有机农业、金融互助、乡村旅游、乡村岗位培训等诸多的内容。目的是通过项目实施,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具体化,成为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典范。
       2011年4月24日,绿十字与信阳平桥区政府合作的平桥区可持续发展 “郝堂茶人家” 项目研讨会在平桥区委党校召开,这个会议决定了郝堂的命运。 绿十字在这里的乡村实践定位一是探索政府、村委会、社会力量合作建设新农村的机制,建设河南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村;二是建设有茶文化特色的生态文明新村(信阳毛尖是中国名茶之一);三是巩固“三位一体”(经济发展、社区建设、民主治理)和“四权统一”(产权、财权、事权、治权)的村民共同体,增强乡村发展和建设的主体性与自主性。
       项目初期从开展观念转变的培训着手。资源分类和搞好卫生的工作容易做见效快,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广受村民欢迎。项目不搞大拆大建,重视旧村保护,体现时代记忆,启发干部和村民对旧房价值的认识和审美观的提升。项目体现了绿十字“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”的理念,农民为建设主体,奠定了村民自治的基础,郝堂村逐渐成为保持传统农耕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。
       项目开展的工作有:1、村庄整体规划,包括水系、道路、房屋规划和改造效果图、茶文化体验区等。2、为郝堂村及周边村提供了建设规划图纸。3、道路建设。4、水系建设。5、2009年10月成立 “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” 6、景观设计。7、建设和营造茶文化的氛围与景观农业。8、资源分类工作见成效。9、改建的郝堂村小成了村标志性建筑。10、完成了100户群众改水改厕工程,根据群众的需要和自然条件,帮村民实现家庭沼气计划。11、开展“健康服务进家庭”的工作。12、制定了村规民约。
       郝堂村建设走的是不依附于开发商、公共财政投入没越界、政府大力支持,与企业、社会组织合作推动的道路。建设图纸根据每户具体情况量身设计,实行一户一图,由新农村建设的专家团队和户主进行充分协商敲定。没有拆除一栋房,没有砍掉一棵树,没有挖掉一座山,没有填过一口塘。村庄原有道路、农田、沟渠保持不变,因地、就势、依山,进行修复式建设。“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天人合一”是郝堂村建设的理念。
       年轻人回村了,还有到郝堂来打工的。原来曾经“不敢相信农村还有价值,村庄还有未来”的年轻人已有37位回村创业,103位村民悄悄把户口迁回了郝堂。
       2013年1月4日,人民日报第2版新开辟《美丽中国——寻找美丽乡村》栏目,第一篇就刊登了《郝堂 画家画出的小村》;2013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第5版刊登时任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以改革精神建“美丽乡村”(中国道路中国梦)介绍了郝堂村的建设;2015年8月2日中央电视台“新闻联播”播出:河南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依托现有山水,因地制宜,打造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美丽村庄。2015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16版“人民眼·本期聚焦·乡村中国”栏目,以“郝堂 留住乡愁”的题目整版报导了今日的郝堂村,文中说“这个小村,曾经破败不堪,经过三年按照规律改造,却让人留住了乡愁”,又说“前三十年看小岗,后三十年看郝堂”。2016年1月,郝堂村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“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。”2016年12月郝堂村乡建培训及村民活动中心入选了2016年住建部第二批田园建筑三等优秀实例名单。
       2015年原村主任胡静被评为全国劳模,2016年6月世界环境日前夕,胡静入选“河南最美环保人物”。
       2017年央视新闻频道7月17日播出大型政论专题片《将改革进行到底》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全景式、权威式的梳理总结。作为该片配套节目的《改革在哪里》7月18日现场联线平桥区郝堂村,报导郝堂村在基层改革、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做法。
       2017年郝堂村旅游人数为80万人次,2018年春节旅游人数超过5万人次,旅游收入全村超过千万元,占总收入的80%。